This page is for our Physic 59 classmates' creative arts and San Francisco Bay Area 師大校友會 activities.
Click inside pictures to see larger pictures, CTRL(+) for bigger fonts. Return to Physics 59.
點擊看較大圖片, 點擊CTRL(+)看較大字體.

Sunday, October 14, 2007

方言與官語

(1) 方言與官語

江仁台

一、序言

一種語言的形成至成熟,與部落及方國的出現,有密切的關連。生活的溝通與命令的傳達,都須要一種共同的語言。生活多樣化與政治制度複雜化後,語言和文字也隨著豐富和完善起來。各部落和方國間競爭的結果,優勝劣敗,勝者的語言變為官語,敗者的語言則成為方言或消失。

中國境內方言很多,目前存在的方言,在古代大多是方國的官語。在方國被併吞或取代後,方國的官語則淪為方言,戰勝者的方言則往往成為官語。此外,官語為強勢語言,各種方言即使存在,也會受官語的影響而局部改變。

中國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燦爛輝煌,各諸侯國的官語,也發展得相當成熟。秦始皇統一天下,雖統一了文字,但語言卻無法在短期內統一,於是秦語成為官語,其他諸侯國的官語則成為方言。

秦亡,劉邦(人稱沛公)自徐州沛縣起兵。楚漢相爭,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由於劉邦及主要幹部都講以齊魯語為基礎的徐州語,於是徐州語自然取代秦語而成為漢朝的官語。兩漢有四百餘年天下,前漢有文景之治及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罷百家獨尊儒,征服南匈奴,驅走北匈奴,開河西四郡,通西域,敗韓設樂浪等四郡,滅南越及閩越,後漢有明章之治。以徐州方言為基礎的漢官語,流傳很廣。

司馬氏滅三國,建晉定都洛陽,以春秋時晉語及戰國時韓魏語為基礎的洛陽方言為官語。以徐州方言為基礎的漢官語,則再度成為方言。

二、河洛語

西晉末永嘉之亂,匈奴、羯起兵攻入洛陽,黃河流域洛陽附近地區(簡稱河洛地區)陷入大亂,許多河洛士族和民眾逃至東晉首都建業(今南京),投奔東晉。東晉攻府將大部份難民用船運出長江口南下,安置在東南沿海人跡較少之處,北起舟山群島,中至溫州沿海,南至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一帶。這些難民後裔,仍講河洛語。目前在台灣以泉、漳方言為基礎的閩南語即為河洛語的一支。翻開福建省地圖,在泉州旁,可找到晉江、洛陽鎮和洛陽橋,與晉及洛陽的關係不言可喻。

此外,歷史上閩南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主要的方國,因此閩南語在福建應是外來語,是南遷的河洛語一支。同理,歷史上台灣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主要的方國,台灣話也是外來語。

三、客家語

據清華史學系羅香林老校友 1950 年在香港發表的「客家源流考」記載,客家人分佈除集中於廣東東北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外,廣西、湖南、四川和台灣有許多客家人定居,江北的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和陜西也有少量的客家人定居。有趣的是,山東、江蘇和浙江並沒有記載有客家人聚集定居。筆者的推論是,山東和蘇北的青州和徐州地區,是客家先祖的原居地,客家人回到青徐地區,則變為「自家人」了,不是客居。江蘇南部屬吳地,浙江屬越地,在江南開發很早,客家人無法進入聚居。江北河南、湖北、安徽、山西和陜西的客家人則是在漢朝隨漢家統治集團由青徐地區遷至江北各地。譬如,漢末諸葛亮即是從山東琅琊遷至河南南陽。

徐和丘是客家人中的兩大姓,徐姓先祖居於徐州附近的東海,丘姓先祖住在山東臨淄附近的營丘。這也可當作青徐地區是客家人先祖原居地的佐證。此外,客家話與山東話的我,都叫「俺」,山東人對客家話多能聽懂一些,也有蛛絲馬跡可尋。

因此,客家話應源自以齊魯語為基礎的徐州語,也就是漢朝的官語。由於漢朝為盛世有四百多年天下,漢朝官語流行很廣,講漢朝官語的後裔客家人,也人數眾多,分佈很廣。

客家語很古樸,譬如吃早餐叫「食朝」,吃午餐叫「食晝」,吃晚餐叫「食夜」。此外,所有由口進入的都用「食」字,譬如吃飯叫「食飯」,喝茶叫「食茶」,喝酒叫「食酒」,抽煙叫「食煙」。文法簡單易學。

四、北京語

北京古稱燕京,北京語自然是以燕語為基礎的語言。戰國時,燕國的領域除燕州外,也包括遼東,因此即使到現在,東北語也與北京語相近。清朝入關前,建都瀋陽,即以燕語為基礎的滿州漢語為官語。大清入關後,定都北京,北京語與滿州漢語相差不多,於是北京語自然成為清朝官語。即使到現在,北京語仍是兩岸政府的官語。

五、其他方言

陜語為以秦語為基礎的方言,四川在戰國時屬秦,因此川語近陜語,譬如陜語及川語都把小孩子叫「娃子」。雲南和貴州在三國時屬蜀漢,是在諸葛亮征南蠻後開發的,因此該兩省的主要方言近川語。湖北語與湖南語是以楚語為基礎的方言。吳語仍存在於江蘇蘇州一帶,越語仍存在於浙江邵興與寧波一帶。廣州語源自南越國的官語。由於南越國第一代國主趙佗來自趙地(河北正定),廣州語受趙語的影響最大。由於趙在戰國時與齊相鄰,客家語源自齊魯語,廣州語部分源自趙語,因此有些廣州語與客家語相近,譬如兩種方言都把吃飯叫「食飯」,客家語把今天叫「今本日」,廣州語叫「今日」;客家語把明天叫「天光日」,廣州語叫「天日」。福州語源自閩越國的官語,福州語與閩南語很難相通,屬不同語系,這也顯示閩南語為外來語,溫州語源自 越國的官語。古時東南雖稱為百越之地,但目前紹興語、溫州語、福州語和廣州語都各自成一語系,關連不大。

六、結語

目前台灣流行的三種主要語言,北京語是自清朝以來的官言,源自戰國時燕語。閩南語源自河洛語,河洛語曾經是晉朝的官語,又源自韓魏語。客家語源自徐州語,徐州語曾經是漢朝的官語,又源自齊魯語。目前在中國流的官語和方言,在春秋戰國時已成形和成熟。


(2) 再談方言與官語

江仁台

一、序言

拙作「方言與官語」(下稱前文) 登出後,讀者有些提問和評論(comment),提問有︰「下江官話是什麼﹖」、「唐朝的官語是什麼﹖」,評論有︰「北京話兒化韻太重,普通話(國語)應該是河北涿州話」、「成都話是四川的客家話」、「我婆婆講的客家話像四川話」。此外,對方言與官語自己也有一些其他的心得。於是,就有了這個「方言與官語」的續篇。

二、河洛語曾經是商朝和晉朝官語

前文解析河洛語曾經是晉朝的官語,西晉末五胡亂華後﹐由南逃的河洛士族和民眾帶往東南沿海地區,閩南語是河洛語的一支。再往上追溯可發現,河洛語最初是商朝的官語。商朝有三千餘字的甲古文和燦爛的青銅技術,主要在黃河中游的殷建都,文化和語言已經發展得相當有規模。周滅商後,商朝官語就成了黃河中游一帶講的河洛方言。佐證如下,商末,紂王叔父箕子因紂王無道屢諫不從,率眾逃亡至朝鮮半島建平壤城,現韓語中保留了一些商朝官語,譬如「一」讀作「ㄐ-」(Ji),與閩南語同。

五胡亂華後,北方由鮮卑族拓跋珪於西元439年統一,建北魏朝。西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 (今山西大同) 遷都洛陽後,河洛地區由於漢人大量南逃、許多漢人因戰禍死亡和胡人大量遷入,河洛語在異族統治下在北方逐漸消失。

三﹑四川成都話(源自蜀漢官語)像客家話(源自漢官語)

前文解析客家話源自漢朝的官語徐州話。蜀漢昭烈帝劉備建都四川成都,成都話源自蜀漢官語,與客家話同是漢家子孫講的話,因此四川成都話與客家話關係密切。於是,諸如「成都話是四川的客家話」和「我婆婆講的客家話像四川話」之類的觀察評論,就有脈絡可尋了。

四、唐朝的官語是什麼﹖

唐高祖李淵是隴西人,但生長在隋都長安,為漢武帝將李廣和北朝西涼國主李暠之後,與隋煬帝為姻親。隴西及河西走廊的西涼,在五胡亂晉時,沒有受到胡人的大騷擾,相對的比中原安定,漢人與胡人通婚,大多沒有南逃。李淵父子講的是關中長安話 (近現陜語),這關中長安話可能就是唐朝的官語。

五、北宋官話與河北涿州話關係密切

西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北周建宋,定都汴粱(今河南開封)。由於趙匡胤是河北涿州人,北宋官話與河北涿州話關係密切。按河北涿州緊鄰北京,普通話(國語)兒化韻不重,因此涿州話應比北京話更近普通話,可能在北宋已經是流行的官話。

六、下江官話是明朝南京官話

明太祖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人,滅元得天下後,定都應天(今南京) ,建號洪武,並將濠州改名為鳳陽。明太祖朱元璋與漢高祖劉邦類似,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打天下主要幹部都是鄉親,於是安徽鳳陽話就成了明洪武朝的官話。

靖難之變後,明成祖建號永樂,自應天遷都北平,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並將應天改名為南京。永樂朝後,北平話漸成明朝北京官話。受北京官話影響的鳳陽話,則成了明朝南京官話。明亡,南京官話被明朝遺民稱為下江(長江下游)官話。

七、蒙古人的屠殺對方言的影響

異族統治最殘暴的是蒙古人,韃子喜屠殺,華北戶數由金西元1207年的768萬 (約三千八百萬人)降至蒙古滅金西元1235年的87萬(約四百三十五萬人),下降89%。華南戶數由南宋西元1225年的1267萬 (約六千三百萬人) 降至蒙古滅南宋西元1279年的937萬 (約四千七百萬人),下降26%。蒙古人對金的大屠殺,造成許多北方方言的消失。蒙古人對南宋的屠殺較輕,許多南傳的方言得以保存。

八、結論

河洛語不但曾經是晉朝官語,也曾經是商朝官語,西晉末五胡亂華後﹐由南逃的河洛士族和民眾帶往東南沿海地區。五胡亂晉後,河洛地區由於漢人大量南逃、許多漢人因戰禍死亡和胡人大量遷入,河洛語在異族統治下在北方逐漸消失。

客家話源自漢朝的官語徐州話,成都話源自蜀漢官語,成都話與客家話同是漢家子孫講的話,因此成都話與客家話關係密切。

關中長安話可能是唐朝的官語,河北涿州話可能是北宋的官語,下江官話是明朝南京官話。

蒙古人對金的大屠殺,造成許多北方方言的消失。蒙古人對南宋的屠殺較輕,許多南傳的方言得以保存。

No comments:

Powered by Blogger.